沿著張騫足跡探尋絲路故事 陜西學者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
來源:陜西日報 作者:趙茁軼 王熙
日期:2025-07-06 15:24:42
“這是一個講了2100多年的故事。公元前2世紀,漢朝使者張騫自長安出發,前往西域尋找月氏。”6月5日,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在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國立大學講課時說,“如今,我們沿著張騫的足跡繼續探索。”
近年來,陜西考古人篳路藍縷、奔赴絲路,編織起一張覆蓋中亞的考古網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中國方案”。
“絲綢之路研究要有‘東方視角’”
“中國境內月氏的考古文化遺存在哪里?”
“要知道,中國才是月氏的故鄉。”
……
1991年6月,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樋口隆康在西北大學所作的學術報告讓王建新記憶猶新。
月氏在《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但其考古學文化遺存究竟在哪里,始終是一個謎。
關于月氏的研究是國際歷史學、考古學的重大學術課題。關于絲綢之路的考古研究此前是國外學術界的專屬領域,中國考古界難以涉足。
“月氏在何方”的問題在王建新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于是在1999年,王建新帶領考古隊自陜西出發,走進蒼茫大漠,探尋古老記憶。
古代游牧民“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的觀點在學術界影響深遠。過去中外考古學家在研究古代游牧文化時,往往忽視聚落遺址的存在,只對墓葬進行發掘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考古隊在新疆東天山地區確認了我國最大的游牧文化聚落遺址——石人子溝(東黑溝)遺址群。
長期進行實地考察的王建新等人在一次次尋覓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論,改變了學術界長久以來的觀點。
要想證實該理論,就必須找到西遷中亞的月氏遺存來實證。2009年,王建新帶領考古隊走進中亞,成為首支走出國門開展絲綢之路研究的中國考古隊。
王建新帶領的考古隊探索出“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找到了古代康居和西遷后的月氏文化遺存,明確了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學特征及其遷徙演變過程……這些成果對國際學術界的一些流行觀點甚至寫入教科書的結論提出挑戰。
“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起點位于長安。因此,絲綢之路研究要有‘東方視角’。將東西方視角相結合,才能全面認識絲綢之路,還原其歷史。”6月24日,王建新告訴記者,“隨著更多中國學者的加入、多學科新技術的運用,絲綢之路研究的現代化水平和闡釋能力大大提升。建立中國特色的絲路考古研究范式,有助于提高我國考古學界在絲路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科學第一,友誼長青”
2013年以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地積極開展聯合考古。
今年6月初,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赴哈薩克斯坦考古隊現場負責人丁巖來到哈薩克斯坦,開啟新一輪發掘工作。
“多年來的聯合考古工作取得了階段性豐碩成果,揭示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早期鐵器時代)等多個時代的遺存。”丁巖說。
自2017年起,哈薩克斯坦拉哈特遺址調查、伊塞克M8號大型墓葬發掘、恰倫河流域區域調查便是中哈考古隊的重點項目。目前,中哈聯合考古隊已發掘出高臺遺址、聚落遺址及多處墓葬,為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城市變遷、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我們從中國同事那里看到了許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彼此交流、互相學習讓我們取得更多研究成果。”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館長古麗米拉說。
2017年,中方考古人員初到拉哈特遺址開始發掘工作時,附近的牧民常因好奇來到考古工地。一位牧民告訴考古隊,他要送一只羊作為禮物。這是當地牧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當天,這位牧民盛裝出席了考古隊的午餐,與中方隊員一起享用美味的羊肉,并接受了考古隊贈予的茶葉。
“語言的隔閡并未成為交流的障礙,熱情友好的哈薩克斯坦人總是友善地對待我們。”丁巖說。
中方考古隊員與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研究員圖列克交流時,會用手勢比畫、說簡單的詞語,即使這樣簡單的交流也能解決許多問題。附近一名牧民經常騎馬來到考古工地,和中方考古隊員們聊起天便止不住話匣子。
“這些小細節既讓調查工作充滿了歡樂與溫馨,又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無處不在的友誼。”丁巖說,“我們一直秉持‘科學第一,友誼長青’的原則。在常年并肩合作中,中哈聯合考古工作者結下了深厚友誼。希望這份珍貴的感情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把關于文明互鑒的故事講好”
“很高興能為中烏考古領域的科學交流作出貢獻。”西北大學博士生、烏茲別克斯坦—中國聯合考古隊成員比龍說。
比龍是王建新的學生。多年來,王建新和團隊專家培養了一大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不乏來自中亞的學生。作為最早一批加入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的烏茲別克斯坦籍留學生,比龍不僅是考古隊的得力干將,還是保障大家在當地生活的好幫手。
每次考古隊到達駐地之前,比龍都會提前準備好各種物資。由于遺址所在地拜松市條件有限,考古隊的飲食較為單一。比龍一有機會就幫大家改善伙食,親自采買食材、搟面、拉面,為大家準備地道的費爾干納拉條子。比龍不僅為中方人員解決了工作和生活上的許多問題,還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烏茲別克斯坦的文化傳統,增進雙方友誼。
在導師王建新的悉心指導下,憑借自己通曉漢語、俄語、烏茲別克語以及掌握考古專業知識的優勢,比龍與考古隊隊員共同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2020年,比龍碩士畢業后,進入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國立大學工作,把在中國高校和中國老師那里學到的知識傳授給烏茲別克斯坦的學生。他常對學生說:“我的學習成長經歷就是中烏兩國友好交往的見證。”
2021年8月,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申報的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式獲批,目前已與中亞國家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全方位合作。
一條新的文明對話通道已然暢通。
“考古隊員們還在沿著張騫的足跡前行。”王建新說,“我們要把關于文明互鑒的故事講好。”